目前的許多家庭中,在教育孩子上還停留在“母系氏族”階段,多是母親一統(tǒng)天下,而父親頂多扮演一個笨手笨腳,可有可無的角色。父親在教育孩子上真是笨手笨腳、無足輕重的嗎?
不,事實并非如此。許多調查材料表明:缺乏父愛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發(fā)育要差。父親長期不在家,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和智力發(fā)育都會產生相當大的影響。據(jù)研究,一天與父親接觸至少兩個小時的男孩子,和一星期與父親接觸不到6小時的男孩子相比,前者不僅更聰明,而且人際關系處理得更融洽。由此可見,教育孩子不是母親一人之事,父親對孩子的成長,也有很大的影響。
很多父親可能會認為,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找媽媽,孩子3歲以后我們再開始行使權利,或上小學再多接觸不行嗎?這種想法是沒有科學根據(jù)的,應該說,從出生開始父親就應該行使權力了。
盡管父親和母親對孩子擁有同樣的權力,負有同樣的責任,但兩人對孩子的影響卻各有千秋。例如,在家庭中母親對孩子的情感細膩,態(tài)度較多溫柔,喜歡給孩子講故事,做手工等。而父親往往情感深沉、剛毅、博大,喜歡把孩子高高舉起,帶孩子踢球玩打仗游戲等??傊?,父母不同的角色,各有不可替代的特點,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著不同的影響。
同樣帶孩子玩,母親往往更擔心孩子的安全,總會情不自禁地將孩子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,而父親與孩子玩的方式,往往更帶有冒險性,更與劇烈運動有關,這是母親難以替代的。母親會以自己細膩的感情,認真仔細的做事態(tài)度去影響孩子,而父親則帶給孩子勇敢、堅強、強悍、有魄力等男性特征。如果只實行“母系教育”,那么男孩子就很難以父親為楷模去開始他男性生活之路;女孩子就很難了解男性如何生活,與女性有何不同。我們現(xiàn)在已經開始提出性別教育這個概念,就是說,讓孩子從小就開始體驗男女兩種社會基本構成的不同個性;這對孩子形成正常的性別角色,都是很有好處的。
3歲前的嬰兒由父親帶著嬉戲,對其動作發(fā)展大有益處。父親應常和孩子在一起嬉戲,逗孩子爬,鼓勵其走以至跑,教其前滾翻,玩攀登架、單杠等,2歲左右便可帶孩子慢跑鍛煉身體。另外,父親對激發(fā)探索周圍世界的興趣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,父親一般對外界事物較有興趣,動手能力較強,這樣對孩子有潛移默化的影響。如,一對夫婦帶著2歲的女兒去旅游,小女孩看見路中間的狗很害怕,當看見父親上去撫摩狗時,也上去摸了一下狗,父親接著說:“狗怕人呢,狗和人是好朋友,會看家,不用怕?!苯又种v了狗的習性,小女孩的母親則在回去的路上教她念了一首狗的兒歌,這對夫婦配合得多么默契呀!如果父親覺得孩子很膽小,輕蔑其為膽小鬼,孩子從此會喪失對動物的興趣而不向父親求援了。
因此,孩子良好的個性和優(yōu)秀智力發(fā)展,不僅需要從母親那里接受教育和影響,也需要接受父親的教育和影響。教育孩子,父親同樣有責任。父親不應該總以工作太忙太緊張為托辭,而應該進一步加強同孩子的交往,使孩子既承受到母親的溫情,又能體驗到父親的威嚴。真所謂“憐子如何不丈夫”!